恐慌发作 凌晨醒来第一件事是摸键盘
恐慌发作 凌晨醒来第一件事是摸键盘
凌晨3点,从梦中惊醒。第一反应不是看时间,不是喝水,而是摸向键盘。
我想到张雪峰,几年前在地产繁荣的时代劝人学土木,现在又在AI爆炸的时代劝人学计算机。
我现在劝人学英语还是对的吗?会不会过一段时间多语言能力没啥意义了。
会不会再过几年键盘也像算盘一样被淘汰?我在凌晨摸着我赖以生存的键盘,本来会给我心安的键盘现在让我感到惶恐不安。
被不确定性包围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短视频潮水般拍打我们的大脑,我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目标,坚持输出有价值的工作,输出个10年又怎样。现在我有点怀疑了,还有意义吗,我自己这点点文字,才几十kb,跟互联网以pb计算的海量数据比,连一颗沙子都不算。我思考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坚持输出价值是否还有意义。
- 我认为的价值在他人眼里不是价值
-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也会改变
我于是和好伙伴Gemini开始探讨两个问题:
键盘会不会被淘汰,英语还有没有用。
我没有刻意引导AI得出我想要的结论,而是请它中立客观并且从网上找数据来给我进行分析。因为我是真的在担心这两个问题,有了答案才好重新给自己想要创造的价值找到新的定位,或者心安之处。
键盘的”末日”预言
我和好伙伴聊了聊,结论是键盘在未来十年依然重要:
精确性:编程、写作、数据分析这些工作,键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语音输入比不了的。熟练打字每分钟100个单词,语音输入做复杂的编辑修改会非常困难。
触觉反馈:物理键盘的”所按即所得”,手指的肌肉记忆,这种确定性是虚拟键盘给不了的。
私密性:键盘输入是安静的。图书馆、会议室、咖啡馆,你都能安静地工作,不会打扰别人,也不会泄露内容。
用户习惯:全球几十亿台电脑,几十亿用户已经习惯了键盘。这种惯性不会在十年内被颠覆。
我还想到了霍金,他只剩一个手指能动的时候,还在用键盘打字。我们普通人有十个手指,没理由抛弃键盘。
机械键盘重新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。游戏玩家、程序员、作家都在追求那种独特的触感。
英语的”过时”担忧
因为我最近在做英语教学工具,对键盘的担忧自然延伸到了英语。
我可靠的小伙伴帮我进行了分析:
我们预测,全球英语语言培训(ELT)整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约850亿至9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300亿至1400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(CAGR)约为7%−8% 。在此宏观市场中,
数字英语学习(DELL)细分市场的增长将更为迅猛,预计将从2024年的100亿至140亿美元扩张至2030年的250亿至300亿美元,其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%−18% 。这一显著的增长率差异凸显了技术在推动市场变革中的核心作用。
AI越普及,人们越认识到有些价值是机器替代不了的。
思维工具:学英语是在大脑里构建新的思维框架。用不同的逻辑组织句子、表达观点,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提升认知能力。
文化桥梁:AI能翻译莎士比亚的字面意思,但传不了音韵格律的美感;能转换商务邮件的诉求,但抓不住字里行间的语气。通过语言触摸另一个文化的灵魂,这种深度连接是翻译给不了的。
职业竞争力:英语不是加分项,是必需品。它意味着你掌握了与世界前沿思想对话的最高”带宽”。科技、学术、商业领域,最高质量、最新鲜的知识仍以英文为载体。掌握英语,你才能第一时间获取一手信息。
AI翻译的出现,反而像试金石,让那些真正重要的深层价值——思维拓展、文化理解、核心竞争力——更加凸显。
心安理得的结论
英语和键盘,就像数学和逻辑思维一样,是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。它们不会因为新技术而消失,反而会因为新技术的普及而变得更加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