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正身处一个激动人心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。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,它像水和电一样,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。
当许多重复性、流程化的工作可以被AI高效完成时,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:作为个体,我们真正的价值壁垒在哪里?什么才是那些不会被AI取代,反而会因为AI的普及而变得愈发重要的能力?
我想,答案不在于追逐日新月异的AI工具,而在于构建我们自身的“内核”。与AI对话,是硅基系统和碳基系统直接的交互,也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输入和输出的“协议”。
以下是我认为至少10年内会对自己非常有帮助的三种底层能力:
输出能力:打字!而不是语音转文字
输入能力:至少能听懂看懂英语
保护自己的注意力:能主动专注25分钟
能力一:精准键入,而不只是“会打字”
这项能力,是将脑中纷繁复杂的想法,清晰有逻辑地组织成文本的能力。 它表面上是“会打字”实际上这个表象的底层是一种核心的思维能力。
很多人可能会说,AI加持的语音转文字已经很方便,为什么还需要打字?这其实是一种对“效率”的误解。
语音转文字工具记录的是你未经处理的、线性的“想法流”,它充满了口语化的表达、重复和逻辑跳跃。工具或许只花1秒就完成了转录,但你接下来可能需要花费1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修改、删除、重组那些混乱的文字,才能得到一份可用的稿件。这个“转录+修改”的总时长和心力成本,往往远高于从一开始就通过打字进行结构化思考和书写的成本。
真正的效率,不是输入的快,而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总时长最短。
书写即思考: 书写是一个“将思考具象化”的过程。它迫使我们审视逻辑、澄清概念、组织论据。一个能够清晰写作的人,必然是一个思路清晰的人。
人机协作的“通用语言”: AI无法理解你模糊的意图。你向AI发出的每一个指令,都像是在编写一段代码。清晰的结构、准确的用词,是高效驱动AI为你工作的必要条件。
在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思想的“产品经理”,而结构化的文本,就是你向世界和AI交付的、最可靠的“产品文档”。
能力二:掌握英语,而不只是“会翻译”
如果说精准键入是我们向世界输出指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那么英语能力则决定了我们能从这个世界接收到多宽、多深的信息,为我们的输出提供最高质量的“燃料”。
一提到“掌握英语”,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,仿佛需要听说读写样样精通。但在这里,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更经济的支点:至少,要能听懂和看懂。
因为“听”和“读”是纯粹的输入能力,是我们从世界吸收信息的通道。相较于要求更高的“说”和“写”(输出能力),优先打通输入通道,是普通人提升自己信息获取能力的性价比最高的选择。
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,你便拥有了:
信息获取的深度与速度: 依赖翻译,你获得的永远是经过“有损压缩”的二手信息。而能直接听懂和看懂,意味着你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科技论文、商业洞见、创意趋势等最原始、最未经损耗的信息。
思想与信任的“无损压缩”: 直接的语言理解,是一种思想的“无损压缩”。你能100%理解对方的意图,其背后传递的信任、情感和文化内涵,是翻译软件无法替代的。
驱动AI的“母语优势”: 顶级的AI模型,其思考和运作的“母语”是英语。用英文下达指令(Prompt),你能获得更精准、更具创造力的结果。
高质量的输入,是高质量输出的前提。打通英语的“听”和“读”,就是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最高带宽的信息输入通道。
能力三:能主动专注25分钟,而不只是“被吸引”
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持续收割的时代。但我们需要认识到,专注也分两种:被动专注与主动专注。
被动专注,是被外部的强刺激牢牢吸住。比如,当你刷着短视频、打着情节紧张的游戏、看着悬念迭起的连续剧时,你的注意力是“被动”的。是精心设计的算法、音效和情节在推着你走,这个过程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,甚至会感到愉悦。但这种专注的控制权,在平台和内容创作者手里,而不在你。
主动专注,则是将注意力“主动”地投向那些不一定有趣、甚至有些枯燥,但却至关重要的事情上。比如,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、思考一个复杂的工作难题、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。这个过程需要你调动自己的意志力,去对抗内心的惰性和外界的干扰。这种专注的控制权,在你手里。
AI可以帮助我们处理“浅层任务”,从而将我们解放出来,去从事那些需要深度投入的创造性工作。而所有这些高价值的工作,都需要我们能够主动专注。
能够主动专注25分钟——这正是“番茄工作法”的核心时长——是一个人能否进入深度工作的基本门槛。它代表着你是否有能力将自己的心智资源,像激光一样聚焦于一个目标上。这是一种需要刻意锻炼的“心智肌肉”。
在这个时代,一个人能走多远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从“被动专注”的陷阱中挣脱出来,并熟练运用“主动专注”去创造价值的程度。
写在最后
认识到这些能力的价值是第一步,而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它们,是更重要的课题。
作为一名在互联网行业多年的产品经理,我习惯于发现问题,并思考如何通过构建一个系统或一个产品来解决它。我看到,在这个看似“努力就会被辜负”的时代,依然有很多年轻人,愿意为了自我提升去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。
我的内心有一个强烈的愿望,就是想为这些“还愿意试试”的朋友们做点什么。我希望能够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,用更低的门槛、更友好的方式,帮助他们打磨这些穿越周期的底层能力,让他们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,拥有更多笃定的力量和选择的自由。
我相信,真正的成长,就像松鼠搬运坚果一样,源于日复一日的、微小而持续的努力。这些努力终将汇聚起来,构建成我们最坚实的、无法被轻易取代的个人价值。
与你共勉。